关于清代铁帽子王排序的问题,有读者留言质疑多尔衮作为入关首功为何位列礼亲王之后。这个问题其实涉及清初关外时期的权力格局,需要从太祖、太宗两朝的贝勒体系说起。
努尔哈赤诸子里,代善是次子,长子是储英。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,这两个年长儿子确实出力最多,比其他兄弟参与战役更频繁,这是不争的事实。储英早期表现突出,被立为太子协助处理政务。但这个人性格有缺陷——心胸狭窄、手段残酷,对待兄弟和大臣都缺乏包容,总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。
(这里插句题外话,清初这些权力排序往往带着关外时期的政治遗产,不能单以入关后的战功论)多尔衮虽然军事才能出众,但在早期的宗室序列里,礼亲王一脉的资历确实更老。太宗朝调整排序时,既要考虑战功,也要平衡各支系的力量。这种复杂的政治考量,可能比单纯的军功排名更重要。
关于后金早期的继承问题,确实充满波折。储英这个人很有意思,他不仅多次公开挑战努尔哈赤的权威,最终导致自己被废黜并囚禁至死。相比之下,代善就显得稳重得多。作为努尔哈赤诸子中最忠厚的一个,他在兄弟和大臣中威望很高。八旗制度建立后,代善一人掌管正红、镶红两旗,位列四大贝勒之首,被确立为继承人(虽然用"太子"这个称呼不太准确,但意思差不多)。
不过代善后来也栽了跟头。努尔哈赤晚年时,几个儿子都在暗中较劲。代善因为和大妃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,被皇太极他们设计陷害,丢了继承人的位置。但和储英不同,代善虽然失势,但没人质疑他的为人和功绩,在贝勒中仍然很有影响力。
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时很有意思,他留下遗诏让八王共同议政,但就是没明确说让谁接班。这个决定给后来的权力争夺埋下了隐患。这段历史读起来,总让人觉得努尔哈赤在继承人问题上处理得确实不太高明。
关于后金四大贝勒的继承问题,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历史节点。代善、阿敏、莽古尔泰和皇太极这四人中,阿敏因为是努尔哈赤的侄子,血统上就吃了亏,直接被排除在汗位继承人之外。
从军事实力来看,代善父子掌握着两红旗,优势明显;莽古尔泰和皇太极各自统领一旗;多尔衮兄弟虽然也有两旗,但年纪太小根本构不成威胁。按理说代善既有资历又有兵权,真要争汗位胜算很大。但这位老兄倒是看得明白,觉得后金当时内忧外患的局面,自己未必应付得来,干脆主动推举了皇太极。
这个决定确实不简单——历史上主动放弃皇位的人可不多见,何况还是这么有实力的一位。有了代善的支持,其他人就算有想法也不好说什么了。皇太极上位后也挺会做人,对几位兄长礼遇有加,刚开始还尊他们为"王兄",上朝时四人一起面南而坐,接受百官朝拜。这种微妙的权力平衡,在后金那个时期显得格外耐人寻味。
从历史记载来看,皇太极在治国理政方面的能力确实比代善更胜一筹。努尔哈赤晚年施政严苛,导致后金政权内忧外患:辽东汉人不断反抗,蒙古各部态度暧昧,再加上宁远之战的失利,八旗军心涣散。面对这种局面,皇太极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,不仅逐步化解了这些危机,还借机削弱了其他贝勒的权力。阿敏和莽古尔泰先后被革爵囚禁,代善虽然也受到压制,但根基未被动摇。
建立大清后,皇太极对宗室爵位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。原来的大贝勒改称和硕亲王,普通贝勒则为多罗郡王,这套制度后来成为清代宗室爵位的基本框架。代善被封为礼亲王,位列诸王之首。朝会时,礼亲王排第一,睿亲王第二,郑亲王第三。
代善在宗室和异姓贵族中声望很高,为人宽厚,人脉广泛,这让皇太极颇为忌惮。可能正是觉得这个兄长难以驾驭,皇太极才会特别重用多尔衮。这种人事安排既体现了皇太极的政治智慧,也反映出当时复杂的权力格局。
多尔衮确实不负众望,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都展现出过人的才能。到了皇太极晚年,多尔衮的势力已经迅速崛起,甚至一度压过了代善。这也为后来皇太极去世时,多尔衮试图争夺皇位埋下了伏笔。
皇太极驾崩后,宗室内部围绕继位问题爆发了激烈斗争。豪格统领的两黄旗和多尔衮兄弟掌控的两白旗几乎要兵戎相见。双方僵持不下时,都不约而同地把希望寄托在了代善身上。
代善这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看得很清楚:无论是立豪格还是多尔衮都不合适。在他的建议下,年仅六岁的福临(即后来的顺治帝)被推上了皇位。但代善始终以江山社稷为重,考虑到年幼的皇帝无法理政,而多尔衮的能力有目共睹,只有让他担任摄政王,大清才有机会战胜明朝、入主中原。
不过多尔衮掌权后,对代善没有支持自己即位始终耿耿于怀。晚年的代善因此受到排挤,很快就被边缘化。但毕竟代善威望太高,又是长兄,多尔衮终究不能像对付豪格那样对他进行过分的报复。
纵观这段历史,礼亲王代善在大清创业阶段立下了不世之功。他本可以自己即位,却将皇位让给皇太极;本可以担任摄政王,又把位置让给多尔衮。正是这两次关键的退让,成就了大清的基业。所以说礼亲王位列诸王之首,确实是实至名归。
